
表達過去很美好的成語(37個)
- 班荊道故 [bān jīng dào gù]
-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 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后的情況。
- 不堪回首 [bù kān huí shǒu]
- 唐·戴叔倫《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處,九泉煙冷樹蒼蒼。”
-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顧,回憶。指對過去的事情想起來就會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憶。
- 不念舊惡 [bù niàn jiù è]
- 《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
- 蒼黃翻復 [cāng huáng fān fù]
- 《墨子·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復。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 蒼:青色。比喻變化不定,反復無常。
- 唱對臺戲 [chàng duì tái xì]
- 浩然《艷陽天》第40章:“他們喊他們的,咱們不跟他們唱對臺戲。”
- 過去,兩個戲班子為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為唱對臺戲。比喻采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 觸目如故 [chù mù rú gù]
- 宋·李昌令《樂善錄·洪州劉生》:“未周歲,公主忽告殂,國主不勝其哀,怒曰:‘吾不敢復見劉生,其官物不一與,遣歸洪州。’生恍疑夢覺,觸目如故。”
- 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 穿窬之盜 [chuān yú zhī dào]
- 《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穿:指穿壁;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從墻上爬過去。指鉆洞和爬墻的盜賊。
- 蒼黃反復 [cāng huáng fǎn fù]
- 蒼:青色。反復:顛過來倒過去。青的一會兒變成黃的,黃的一會變成青的。比喻變化不定,反復無常。亦作“蒼黃翻復”。
- 春去秋來 [chūn qù qiū lái]
- 明·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 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蹉跎時日 [cuō tuó shí rì]
- 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郎君奉尊堂之命,遠來游學,不可蹉跎時日。”
- 蹉跎:時光白白過去。把時光白白地耽誤過去。指虛度光陰。
- 殆無虛日 [dài wú xū rì]
- 宋·周密《武林舊事·大禮》:“先自前一月來,次第按試習儀,殆無虛日。”
- 殆:幾乎;虛:空。幾乎沒有一天空著。形容幾乎天天如此。
- 顛來倒去 [diān lái dǎo qù]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將簡帖兒掂,將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 反復無常 [fǎn fù wú cháng]
- 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當年翻復無常定。”
- 無常:變化不定。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變動不定。
- 非昔是今 [fēi xī shì jīn]
-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 昔:過去。今:現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在是正確的。
- 風花雪月 [fēng huā xuě yuè]
-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序》:“雖死生榮辱,轉戰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 原指舊時詩文里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 風華正茂 [fēng huá zhèng mào]
- 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 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 放馬后炮 [fàng mǎ hòu pào]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這里放馬后炮,可是遲了。”
- 比喻事情已過去才發議論。
- 回味無窮 [huí wèi wú qióng]
- 宋·王禹偁《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 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 記憶猶新 [jì yì yóu xīn]
- 宋·劉克莊《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識其士,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無一二。”
- 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象剛才發生的一樣。
- 刻骨銘心 [kè gǔ míng xīn]
-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 樂而忘返 [lè ér wàng fǎn]
- 《史記·秦本紀》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
- 非常快樂,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種場合,舍不得離開。
- 沒齒難忘 [mò chǐ nán wàng]
- 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
- 沒齒:終身。一輩子也忘不了。
- 念念不忘 [niàn niàn bù wàng]
- 《朱子全書·論語》:“言其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 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于心,時刻不忘。
- 青梅竹馬 [qīng méi zhú mǎ]
- 唐·李白《長干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 人情世故 [rén qíng shì gù]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回:“正是人情世故,轉面炎涼。”
- 為人處世的道理。
- 日月蹉跎 [rì yuè cuō tuó]
- 晉·阮籍《詠懷》詩:“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 蹉跎:時光白白過去。把時光白白地耽誤過去。指虛度光陰。
- 歲月蹉跎 [suì yuè cuō tuó]
- 明·張鳳翼《灌園記·君后授衣》:“倘我不能報復而死,埋沒了龍家的豹韜,枉蹉跎歲月一死鴻毛。”
- 指無所作為地把時間荒廢掉了。
- 一統天下 [yī tǒng tiān xià]
-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 天下:指全國。原指統一的國家,現多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機構不貫徹上級意圖而形成的獨立王國。也泛指為少數人所霸占的某一領域。
- 自我作古 [zì wǒ zuò gǔ]
- 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 作古: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 不忘溝壑 [bù wàng gōu hè]
- 《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 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尸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準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后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 不省人事 [bù xǐng rén shì]
- 宋·汪應辰《與朱元晦》:“問其無所苦否,則曰‘無事,無事’。尋即不省人事。”
- 省:知覺。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 曾經滄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 《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 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 蹉跎日月 [cuō tuó rì yuè]
- 晉·阮籍《詠懷》詩:“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 蹉跎:時光白白過去。把時光白白地耽誤過去。指虛度光陰。
- 蹉跎歲月 [cuō tuó suì yuè]
- 晉·阮籍《詠懷》詩:“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 蹉跎:時光白白過去。把時光白白地耽誤過去。指虛度光陰。
- 流連忘返 [liú lián wàng fǎn]
- 《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 玩樂時留戀不愿離開。留戀得忘記了回去。
- 留戀不舍 [liú liàn bù shě]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 依戀著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別的情貌。
- 依依惜別 [yī yī xī bié]
- 宋·陸游《舟中對月》:“百壺載酒游凌云,醉中揮袖別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別,誰似峨嵋半輪月。”
- 依依:留戀的樣子;惜別:舍不得分別。形容十分留戀,舍不得分開。

表達過去很美好的詞語(1個)
虛度光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