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所見

      作者: 清代   袁枚
      【所見】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1、李丹,孟勛主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yuè)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
      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意欲捕(bǔ)鳴蟬(chán),忽然閉口立。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1、李丹,孟勛主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1、高梓信主編感動小學生300首古詩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168
      2、曾令衡 于質樸中見真性情:湖南教育雜志編輯部,1983年:20

      【suǒ jiàn 】 【所見】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 牧童騎黃牛,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歌聲振林樾。
      yì yù bǔ míng chán , 意欲捕鳴蟬,
      hū rán bì kǒu lì 。 忽然閉口立。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所見作者: 袁枚

      簡介詩詞名句袁枚

      袁枚(1716~1797)中國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任知縣,有政聲。乾隆十三年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市),筑室小倉山隋氏廢園,改名隨園,世稱隨園先生。從此不再出仕。從事詩文著述,廣交四方文士。晚年自號倉山居士。袁枚與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他活躍詩壇40余年,有詩400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他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注釋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樾(yuè):樹陰涼兒。意欲:想要。捕:捉。鳴:叫。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下來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相關推薦

      • 袁枚
      • 古詩三百首
      • 小學古詩
      • 兒童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