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 唐代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頁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kū)(róng)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
      榮,茂盛。
      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qīn)古道,晴翠(cuì)接荒(huāng)城。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
      遠芳:草香遠播。
      侵,侵占,長滿。
      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又送王孫去,萋(qī)萋滿別情。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頁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0-882頁
      2、甘肅教育, GANDSU EDUCATION,1996年Z2期
      3、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J]. China
      4、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yī suì yī kū róng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yě huǒ shāo bú jì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 白居易

      簡介詩詞名句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