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同交歡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醒時一起歡樂,醉后各自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3
3、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花間一壺酒,獨酌(zhuó)無相親。
間:一作“下”,一作“前”。
酌:飲酒。
獨酌:一個人飲酒。
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邀(yāo)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既:已經。
不解:不懂,不理解。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將:和,共。
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同交歡:一起歡樂。
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miǎo)云漢。
無情游: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約定在天上相見。
期:約會。
邈:遙遠。
云漢:銀河。
這里指遙天仙境。
“邈云漢”一作“碧巖畔”。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3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后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