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作者: 南北朝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秋風清,秋月明,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朋又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1、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2、梅影三疊 人生自是有情癡——古典詩詞之寸縷相思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2 :15-16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huán)散,寒鴉棲(qī)復驚。

      落葉聚還散:寫落葉在風中時而聚集時而揚散的情景。
      寒鴉:《本草綱目》:“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bàn)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絆:牽絆,牽扯,牽掛。

      1、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2、梅影三疊 人生自是有情癡——古典詩詞之寸縷相思 北京 :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就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1、梅影三疊 人生自是有情癡——古典詩詞之寸縷相思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2 :15-16
      2、李德輝.李白《三五七言》詩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qiū fēng qīng ,qiū yuè míng , 秋風清,秋月明,
      luò yè jù hái sàn ,hán yā qī fù jīng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xiàng sī xiàng jiàn zhī hé rì ?cǐ shí cǐ yè nán wéi qíng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rù wǒ xiàng sī mén ,zhī wǒ xiàng sī kǔ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zhǎng xiàng sī xī zhǎng xiàng yì ,duǎn xiàng sī xī wú qióng jí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zǎo zhī rú cǐ bàn rén xīn ,hé rú dāng chū mò xiàng shí 。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三五七言 / 秋風詞作者: 李白

      簡介詩詞名句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

      秋天的風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葉飄飄,聚了還離散,連棲息在樹上的鴉雀都心驚。想當日彼此親愛相聚,現在分開后何日再相聚,在這秋風秋月的夜里,想起來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就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相關推薦

      • 李白
      • 抒情
      • 宋詞三百首
      • 思念
      • 秋天
      • 愛情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