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汴京元夕

      作者: 魏晉   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中山來的戲子服飾鮮麗,鄭燕來的的女姬則各有高超的技藝。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匯集到汴京來.都唱著周憲王編著的劇本。她們唱著唱著,從白天演到晚上,月亮出來,銀光傾瀉,似在金梁橋的大地上鋪了一層自霜。人間的燈火與天上的明月交相輝映,盛況空前。

      1、嚴敬群,章斯予中國傳統節日詩詞薈萃:金盾出版社,2011.05:61
      2、羊春秋明詩三百首:岳麓書社,1994.12:169
      3、馬美信、賀圣遂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06:613

      zhōng shān rú zǐ yǐ xīn zhuāng ,zhèng nǚ yàn jī dú shàn chǎng 。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qí chàng xiàn wáng chūn lè fǔ ,jīn liáng qiáo wài yuè rú shuāng 。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汴京元夕作者: 李夢陽

      簡介詩詞名句李夢陽

      李夢陽(1473~1530)中國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等職。他嫉惡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彈劾宦官劉瑾而入獄。李夢陽鑒于臺閣體詩文千篇一律的弊端,決心倡導復古以改變不良文風。他是前七子的領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在當時影響頗大。但他過于強調格調、法式,未能很好地從復古中尋求創新。在他與何景明的辯論中,意氣用

      ①汴京:即今河南開封,五代梁、晉、漢、周及北宋的都城。②中山:本為春秋戰國時國名,漢以后為郡、府,治所在今河北定縣。③鄭、燕:春秋戰國時國名,鄭國境在今河南,燕國境在今河北、遼寧。④憲王:指周憲王朱有燉(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精通音律,是著名的戲曲家。⑤金梁橋:汴梁橋名。

        前二句,寫來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場,表演周憲王朱有燉的雜劇。中山少男、鄭燕少女都善演戲曲,說明當時雜劇傳布的盛況。詩中“倚新妝”、“獨擅場”應是互文見義。朱有燉的雜劇在體制上基本打破了元雜劇四折一本加一人主唱的成法,經常出現合唱、輪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二人對唱等形式,并且他的劇作曲詞流暢,音律和諧,著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以盡管他的戲內容上無甚可取,卻能廣為傳唱。少年男女爭扮周憲王劇中人物,使我們對當時劇界的風氣頗有所領會。而汴京作為古時都會,在歷受金元劫難之后,經明初的休養生息而恢復生機,重現繁華,其民俗風情,也通過這兩句表露出來。

        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實際上本文前面說到的表演朱有燉的雜劇,至此才正式點出。春樂府,是指朱氏雜劇中點綴太平盛世的“慶賀劇”或宣揚女子守貞的“節義劇”。自宋元以來,樂府常作為詞曲的別名,朱有燉的雜劇、散曲集便稱《誠齋樂府》。“齊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歡慶,萬民同樂的情景,給人的感覺是舞臺上伶人的演唱與舞臺下觀眾的和唱一起進行,場面肯定是熱鬧之極。最后一句筆鋒一宕,寫起了戲曲表演場地旁金梁橋外的夜景。“月如霜”之清冷幽靜,與前面所描繪的歡慶熱鬧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這一句實際上卻是詩人的神來之筆,以淡墨襯濃彩,余韻宛轉,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詞之妙。“月如霜”令人想起蘇東坡《蝶戀花·密州上元》詞“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數語,二者都寫元宵,李詩、蘇詞中“明月如霜”的意象實有相通處。我們不妨認為:正月十五的團圞明月是喜慶的象征。“明月如霜”的意象,正體現了“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期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普遍心理。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