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愛國詩人

      愛國詩人概述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鄭思肖

      鄭思肖簡介

      鄭思肖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后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鄭思肖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二:張維屏

      張維屏簡介

      張維屏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里,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

      張維屏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三:于謙

      于謙簡介

      于謙

      于謙(1398-1457),字延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于謙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四:岳飛

      岳飛簡介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川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北宋末年,以敢戰士應募入伍,任秉義郎。建炎中,為東京留守宗澤部下統制。澤死,從杜元南下。建炎四年(1130),率軍收復建康,遷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紹興間,與偽齊、金兵戰,屢立戰功。以鎮壓江西地區農民起義,得高余所獎「精忠岳飛」的錦旗。四年(1134),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節度使。七年,拜太尉,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九年,進開府儀同三司。十年,授少保、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揮師北伐,連克蔡州、鄭州、洛陽,取得郾城大捷,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退兵。次年,授樞密副使,被罷兵權,尋為秦檜陷,被害于大理寺獄,年僅三十九。淳熙五年(1179),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岳武穆遺文》一卷,有詞二首。

      岳飛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五:辛棄疾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于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遷倉部郎官,出為江西提點刑獄,調京西轉運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五年(1178),召為大理少卿,出為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淳熙八年(1181)冬,臺臣王藺劾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落職,卜居上饒城北之帶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軒,自號稼軒居士,自是投閑置散凡十年。紹熙三年(1192),起為提點福建刑獄,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以諫官黃艾、謝深甫論列,丐祠歸。所居帶湖雪樓毀于火,徙鉛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長達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于會稽創建秋風亭。四年,改知鎮江府。開禧元年(1205),復以言者論列,奉祠歸鉛山。開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鉛山南十五里陽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謚忠敏。平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謀猷略遠,然讒擯銷沮,南歸四十馀年間,大半皆廢棄不用,故陳亮《辛稼軒畫像贊》嘆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資為詞,激昂排宕,別開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傳。有《稼軒集》,又有《稼軒奏議》一卷,均佚。今人輯有《稼軒詩文鈔存》。詞有四卷本《稼軒詞》及十二卷本《稼軒長短句》兩種。《四庫總目提要》云:「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辛棄疾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六:文天祥

      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授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理宗朝,歷除江西提刑。咸淳六年(1270),除軍器臨,尋兼崇政殿說書,又兼學士院權直,忤賈似道,罷歸家居。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贛州。德祐元年(1275),應詔勤王,盡出家資募兵至臨安,出知平江府。是年底,簽書樞密院事。二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辭相印不拜,使至元軍營請和,被扣留北去,至鎮江得脫。益王立,召至福州,拜右相,亦辭未拜。以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出江西。帝昺即位,授少保、信國公。是年底(1279年初),于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押之大者,囚禁數年。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遇害于柴市。《宋史》有傳。陳霆《渚山堂詞話》卷二:「文文山詞,在南宋諸人中,特為富麗。」陳廷焯《云韶集》卷九:「氣極雄深,語極蒼秀。其人絕世,詞亦非他人所能到。」劉熙載《藝概》卷四:「文文山詞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意,不知者以為變聲,其實乃變之正也。故詞當合其人之境地以觀之。」王國維《人間詞話》:「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圣與、叔夏、公謹諸人之上。」詩歌創作以德祐之變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為應酬之作。后期詩歌記述了他抗元斗爭的艱若歷程。所謂《指南錄》、《指南后錄》,集名出自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其中《正氣歌》、《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南安軍》、《除夜》、《過零丁洋》、《金陵驛》、《揚子江》等,都是氣貫長虹、感人至深的名篇。《正氣歌》作于就義前一年,熱情地歌頌了古代為正義而斗爭的志士,表示自己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堅持民族氣節的頑強意志,直敘而下,一如正氣運行,不尚雕飾而大氣包舉,感情真摯而強烈。《過零丁洋》是他被俘后經過零丁洋寫的。是回答漢奸、元軍元帥張弘范的。詩中痛切地訴說了民族的和個人的艱危遭遇,表達自己為國家社稷捐軀的決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來,激勵過成千上萬為國家民族的利益、為正義事業而斗爭的人們。這些詩歌表現了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忠憤慷慨,蒼涼悲壯,堪稱詩史。文章以《指南錄后序》最有名。記述了出使元營被拘得以脫險的經過,雖以敘事為主,但飽含著強烈的抒情性,氣勢磅礴,基調悲壯。文天祥也有詞作傳世,雖只幾首,但風骨甚高,如被囚期間寫的《酹江月》等,激越沉痛。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其詞今傳《文山樂府》。

      文天祥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七:釋敬安

      釋敬安簡介

      釋敬安釋敬安(1851-1912)近代愛國詩僧。俗名黃讀山,字福馀,法名敬安,字寄禪,湖南湘潭縣雁坪鄉銀湖塘人。少以孤貧出家,致力詩文,得王闿運指授,才思日進,入“碧湘詩社”。曾于寧波阿育王寺剜臂肉燃燈供佛,并燒二指使駢,自號八指頭陀,曾任浙江天童寺方丈。辛亥革命后,當選為中華佛教總會會長,時湖南等地發生寺產糾紛,應眾邀入京請愿,到京未達目的,即卒于法源寺。生平頗有詩名,歿后楊度為刻《八指頭陀詩文集》。

      釋敬安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八:屈原

      屈原簡介

      屈原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后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屈原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九:林景熙

      林景熙簡介

      林景熙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林景熙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十:龔自珍

      龔自珍簡介

      龔自珍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一名鞏祚,易簡,字(王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他支持林則徐禁煙,建議加強戰備。他反對清末土地兼并,反對君主獨裁。其為文縱橫,自成一家,詩風瑰麗奇肆,輯有《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十一:鄧剡

      鄧剡簡介

      鄧剡鄧剡(1232-1303)又名光薦,字中甫,又號中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進士,為文天祥門友。剡以詩名世,江萬里屢薦不就,后隨天祥贊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攜家入閩。端宗即位,廣東制置使趙潽晉辟為斡辦官,薦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興元年(1278)六月,從駕至硅山,除秘書丞,兼權禮部侍郎,遷直學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撈之,不得死。元將張弘范禮致之,與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詩集名《東海集》,天祥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賦詩別之。久之,得放歸。張弘范卒后,其子張珪襲父職,于至元十九年(1282)迎鄧剡師事之二十三年(1286),程鉅夫以侍御史行臺至金陵,鄧剡有《燭影搖紅》詞賀其得子。卒于大德七年。《南宋書》、《宋史翼》有傳。《中齋集》。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有《中齋詞》一卷。

      鄧剡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十二:陳子昂

      陳子昂簡介

      陳子昂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于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舉進士,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陳子昂敢于針砭時弊,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許多進步主張不能實現,便于圣歷初(698)辭官返鄉。武三思縣令段簡誣陷他,因此入獄,后憂憤而死。終年僅四十二歲。陳子昂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過人的詩人,在詩歌的理論與創作上都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他于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風雅比興,反對形式主義的齊梁詩風。他是倡導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影響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棄浮艷之風,反對駢文,獨具清峻的風格。著有《陳伯玉集》。

      陳子昂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十三:曹植

      曹植簡介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是建安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早期很受其父的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因而受到其兄曹丕的嫉恨。曹丕即位后,曹植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與迫害,幾次被貶爵移封。曹丕死,曹叡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書,希望能有報效國家的機會,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在困頓苦悶中死去,年僅四十一歲。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作品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和對于建功立業的熱烈向往,同時也寫了一些反映社會動亂和表現人民疾苦的詩篇。后期作品則較多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表現了自己受壓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憤情緒,對我們認識曹魏王朝,認識被「忠孝仁義」紗幕遮蓋著的統治階級內部的冷酷兇殘,有一定的價值。曹植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詩品》說它「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同時,曹植又是最早的注意聲律的人,他的作品多聲調和諧,韻節響亮。清代沈德潛曾說:「子建詩五色相宣,八音朗暢」,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章表辭賦也很著名,都洋溢著非凡的才氣。作品有《曹子建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曹子建詩注》較為詳備。

      曹植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十四:蔡琰

      蔡琰簡介

      蔡琰(177?-?),字文姬,陳留固(今河南杞縣)人。其父蔡邕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聞名。蔡琰博學多才,精通音律。董卓之亂中蔡琰被亂軍所虜,后流落入南匈奴。在匈奴中居十二年,生二子。中原地區平定后,被曹操贖回,改嫁于董祀。蔡琰保留下來的作品,比較可靠的只有兩首《悲憤詩》;另一個組詩《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認為是蔡琰所作,但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后人依托。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于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并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青史留名。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生兒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后,嫁給了董祀,并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蔡琰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十五:曹豳

      曹豳簡介

      曹豳(1170-1249)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安吉州教授,調重慶府司法參軍,改知建昌。紹定六年(1233),擢秘書丞,兼倉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舉常平,移浙東提點刑獄。嘉熙初,召為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負直聲,時號「嘉熙四諫」。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禮部侍郎召,為臺臣所沮,遂守寶章閣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謚文恭。劉克莊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遠傳》。《全宋詞》輯其詞二首。

      曹豳為官四十余年,清正為本,始終勤政為民。他在任重慶府司法參軍時,郡守度正欣賞他的人品和才學,正要推薦他升職時,他推辭道:“章司錄母老,請讓其先。”度正為他的為人而敬嘆。他在知建昌縣時,尊老禮士,修復故尚書李常山的房子,興建齋舍給諸生居住。他為任浙西提舉常平時,關心百姓,重教興學,面陳“和糴折納”之弊。

      曹豳還是南宋后期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勤政、直諫源于他滿腔報國情懷,這在他的詩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當時外敵頻頻入侵,而南宋統治集團卻偏安江南,曹豳與其它愛國志士和廣大人民一道,強烈要求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端平元年,抗金名將趙葵授兵部尚書、京河制置使、知應天府南京留守兼淮東制置使,打算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在出征餞送會上,曹豳賦《詠緣竿伎》詩云:“又被鑼聲送上竿,者番難似舊時難。勸君著腳須教穩,多少旁人冷眼看。”他知道這次出師所面對的敵人,是比金兵更加強大的蒙古兵,他以強烈的愛國之心告誡趙葵謹慎用兵,不可輕敵,以防投降派伺機反撲。結果不幸被他言中,趙葵急于求戰,而糧運不繼,又被蒙古兵決黃河以灌,兵敗而還。曹豳在《西河——和王潛齋韻》詞中為山河破碎而悲憤填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他痛恨求和誤國,為祖國前途而憂慮:“漫哀痛,無及矣。無情莫問江水,西風落日慘新亭,幾人墮淚。戰和何者是良等?扶危但看天意。”在《辭職至短蒼嶺》詩中,他以韓愈貶官潮州自比,悲憤地寫道:“老去那能作諫臣,圣恩寬大許抽身。今朝嶺上沖風雪,猶勝藍關策馬人。”

      曹豳才華出眾,著有奏議、講義20卷,詩歌、雜句60卷,劉克莊曾序《曹東畎集》,可惜大多散佚,現僅存文1篇、詩11首,詞2首。他的詩詞風格樸實粗獷。宋坦齋曾問曹豳:“君生在永嘉,為什么詩學江西流派?”豳答道:“興致所到,何拘江浙?”坦齋又問:“難道永嘉四靈(徐璣、徐照、翁卷、趙師秀)的詩就不值得學嗎?”豳曰:“四靈詩如啖玉腴,雖爽不飽,江西詩如百寶頭羹,充口適腹”(陳世崇《隋隱漫錄》卷五》。當時著名詩人莆田劉克莊稱贊他的詩:“古風調?,流麗得元(稹)、白(居易)之意;律詩精切、帖要拍姚(合)、賈(島)之肩。非若小家數然。”并作詩曰:“曹侯書滿腹,非以劍防身。馬上檄猶速,橐中詩不貧。虜情工變詐,時論主和親。旗鼓何時建,方知國有人。”他的詞《西河——和王潛齋韻》憂國憂民,慷慨激昂,既錄于宋代《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又入選《全宋詞》、《唐宋詞選》、《宋詞紀事》,在宋代詞家如林、詞作近2萬首的盛況下,是難能可貴的。他的入選《千家詩》詩作《春暮》:“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更是清新自然,膾炙人口。

      《宋史·本傳》稱其為“與王萬、郭磊卿、徐清臾俱負直聲,當時號‘嘉熙四諫’”。歷代《溫州府志》、《瑞安縣志》均為他立傳,明、清瑞安官府還將其與蔡敬則等一道列入圣廟內鄉賢祠供后人瞻仰。

      曹豳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愛國詩人代表人物一十六:劉琨

      劉琨簡介

      劉琨(二七一──三一八),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無極縣東北)人。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少年時即以雄豪著名,好老莊之學。晉懷帝永嘉元年他出任并州刺史,愍帝建興二年拜大將軍,建興三年又官至司空。曾多次和劉聰、石勒作戰,失敗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謀劃討伐石勒共扶晉室,不料竟被段匹磾所殺,年四十八。他是一個貴族階級的愛國者,他的理想是匡扶晉室。在外族入侵的情況下,輾轉于北方抗敵。但由于他「素豪奢,嗜聲色」,并且「善于懷撫,而短于控御。」(《晉書·劉琨傳》)所以在功業上沒有什么建樹。現在僅存的三首詩:《扶風歌》、《答盧諶》、《重贈盧湛》都是在北方抗敵時寫的。筆調清拔,風格悲壯,在晉詩中獨具特色。

      劉琨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