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概述

        邊塞詩人是指古代以邊疆地區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寫作的詩人。邊塞詩人多以詩歌描寫遍地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反映塞上戰爭和軍旅生活。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于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并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一:祖詠

      祖詠簡介

      祖詠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少年時即有詩名,是王維的詩友。王維被貶濟州時,曾贈詩給他。詩中說:「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可見早年他生活境況很困窘。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但長期未得授官職。由于仕途落拓,最后歸隱汝水一帶直到去世。他的詩作以描寫山水自然為主,宣揚隱逸思想,辭意清新洗煉。《終南望余雪》曾傳誦一時。七律《望薊門》描繪邊地景色,抒寫立功報國的壯志,寫得雄渾壯麗,和他的其他詩篇風格不同。這是他集中僅存的一首七律,也是他僅有的一首邊塞詩。《全唐詩》錄其詩一卷,計三十六首。有《祖詠集》。

      祖詠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二:王之渙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誣罷職,遂漫游北方,到過邊塞。閑居十五年后,復出任文安縣尉,唐玄宗天寶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其傳世之作僅六首,但都是熱情洋溢的佳作,其中《涼州詞》和《登鸛雀樓》等尤為大氣磅礴,韻調優美,皆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

      王之渙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三:王翰

      王翰簡介

      王翰王翰即王瀚,唐代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唐睿宗景云元年(710)登進士第。張說鎮守并州,極重其才,舉直言極諫科,授昌樂尉。又登超拔群類科。張說任宰相,召他為秘書正字,升任通事舍人、駕部員外郎。開元十四年(726)張說罷相,王翰任汝州刺史,又被貶為仙州別駕;后因任俠嗜酒,豪放不羈,再貶道州司馬。后病死于道州司馬任上。擅長詩,多壯麗之詞,擅長歌行和絕句,名重一時。

      王翰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四:王昌齡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為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故世稱王江寧。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是一代七絕圣手。其詩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其詩《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時、宮怨、送別為題材的佳作。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五:李頎

      李頎簡介

      李頎李頎(690─751),唐代著名詩人。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寄居潁陽(今河南許昌附近)。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曾任新鄉縣尉。后離職,歸隱潁陽。與王維、高適、王昌齡、崔顥、張旭等素有交往,是當時名士之一。李頎的詩內容豐富,風格灑脫豪放,善于鋪敘夸飾以寫人狀物,音節響亮,語言流暢,氣勢雄壯。擅長寫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贈別、邊塞和描寫音樂的詩篇著稱。有《李頎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一百二十多首。

      李頎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六:高適

      高適簡介

      高適高適(702?─765),唐代著名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幼年家貧。二十歲后曾到長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客居梁、宋等地,過著「求丐自給」的流浪、漁樵、耕作生活。自稱「一生徒羨魚(希望作官),四十猶聚螢(刻苦攻讀)」。天寶三年(744)秋,與李白、杜甫相會,共同飲酒賦詩,以抒襟抱。天寶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就棄職而去,客游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薦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協助哥舒翰守潼關以抵抗叛軍。后受唐玄宗賞識,連升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至德二年(757),因圍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肅宗嘉許,官職累進,歷任淮南節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舊唐書》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代表。有《高常待集》。

      高適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七:崔顥

      崔顥簡介

      崔顥崔顥(704?─754),唐代著名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開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天寶初(742─744),入朝為太仆寺丞,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

      崔顥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八:岑參

      岑參簡介

      岑參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長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有《岑嘉州詩集》。

      岑參的古詩詞、代表作品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