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屈大均

      屈大均

      所屬朝代:清代
      人物合稱:嶺南三家

      屈大均簡介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詩人。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屬廣東)人。順治三年(1646)清軍陷廣州,次年,屈大均參加反清斗爭,同年失敗。順治七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在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為僧,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開始北游,志圖恢復。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鄭成功的孫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而以詩的成就最高。他一生跋涉山川,聯絡志士,冀求恢復。發而為詩,主要是寫這種經歷和情懷。其詩在內容上表現了滿懷愛國憂國之情,也有一些詩對南明政權的腐敗表示痛心和氣憤,并揭露清朝的苛政,對廣大人民的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詩的藝術特點是氣魄豪放,筆力遒勁,富于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屈大均的著作在乾隆時曾遭禁毀,后人輯存的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此外,尚有《道援堂詞》。

      屈大均生平

        早年反清

        屈大均生于1630年九月五日(10月10日),兒時隨入贅邵家的父親居住在南海縣西場(即今之廣州荔灣區西場),初名邵龍,號非池,又名邵隆,字騷余。10歲時隨父親歸原籍番禺,恢復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業于陳邦彥門下,16歲時補南海縣生員。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授以中秘書,不久因父歿急歸。

        暗圖復業

        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

        順治十三年(1656年),以化緣為名開始云游四海,奔走吳越、幽燕、齊魯、荊楚、秦晉大地,北游關中、山西,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尋得崇禎死所哭拜,與顧炎武、李因篤、朱彝尊等交往。又東出山海關,留意山川險阻,暗圖復業。他在遼東憑吊袁崇煥督師故壘,寫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關內后,積極游走于齊、魯、吳、越之間,在會稽與魏阱、祁班孫等秘密聯絡鄭成功,后張煌言率軍沿江而上,克蕪湖,取徽、寧,下州縣三十余。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事敗,鄭成功還至廈門,張煌言敗走浙東天臺。順治十七年(1660年)秋,屈大均訪南京,與朱彝尊同游山陰,參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動。康熙元年(1662年)魏阱、錢瞻百、錢纘曾、潘廷聰等被殺于杭州,祁班孫遣戌寧古塔,大均避居桐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在昆明起兵,大均赴桂,上書縱論兵事,被委為廣西按察司副司監督孫延齡軍。不久知吳只想劃江稱王,遂托病辭去。

        晚年著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著述講學,移志于對廣東文獻、方物、掌故的收集編纂。事實上“廣東”一詞是明代才出現,屈大均為言志而棄傳統的“嶺南”稱謂不用,采用了“廣東”做書名,先后有《廣東文集》、《廣東文選》、《廣東新語》等。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十六日(6月27日)病逝。

        他撫育成人的八個子女,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都表達了他誓為明人的愛國情懷。

        書作禁毀

        屈大均67歲時在故里辭世。為了避免清廷糟蹋,他的家人不敢為他立墓碑,鄉人也在很 長時間內也不向外人透漏他的墓地。屈大均去世78年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屈大均“托名勝國,妄肆狂狺,其人實不足取,其書亦不可復存”為理由,他的所有著作都被清廷列為必須焚毀的禁書,其兩個不識字的孫子也受牽連被“從寬”處斬,并且要對屈氏發棺戳尸,由于百姓的掩護,沒有找到墳墓而作罷。到了20世紀初,腐敗的清廷已經沒落,這時百姓才在“荊榛曼草”之中按先人標定的墓穴方位找到屈大均墓穴所在,并捐資重建了墓穴。

      屈大均成就

        文學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其中以詩的成就最高。據朱希祖先生《屈大均(翁山)著述考》一文考證,屈氏著作在經過雍正、乾隆年間三次嚴令禁毀之后,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種,在屈大均生前已刊行的詩集有《道援堂集》、《翁山詩外》、詞集《騷屑》;去世后不久又刊行了新編《屈翁山詩集》及《嶺南三大家詩選》等。雖然抗清復明、弘揚民族節氣始終是屈氏詩文的主旋律,但其詩文中充滿著關注社會、體恤民生的情愫。康熙年間,名士周炳曾為《翁山詩選》作序,稱其詩能為各階層人士(上至“當世士大夫”,下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欣賞與夸贊,譽享海內,這也正是“翁山派”享譽后世的真實寫照。有的學者指出,屈大均的詩文以愛國詩人屈原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詩圣杜甫,但又自鑄偉辭,開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詩派”,形成詞語璀璨瑰麗、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獨特風范,將文采美、性感美與理性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發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著理性美,這種完美的結合,使得他的詩文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聯絡志士,冀求恢復中華。“六十六年之中……險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所以發而為詩,主要就是寫這種經歷和情懷。如:“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壬戌清明作》);“萬里悲風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紫荊關道中送客》);“今天降喪亂,日月顛其行。……山鬼紛媚人,前驅從兩狼。忠誠夙所主,九死吾何傷”(《詠懷》之十二);“圣賢恥獨善,所貴匡時艱。太阿茍不割,蛟龍將波瀾。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閑”(《別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飽含著壯志未申的不盡情意。

        又如《過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懷》、《望云州》、《舊京感懷》、《早發大同作》、《魯連臺》、《詠懷》等,無不是他愛國憂國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詩如《揚州感舊》、《白門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嘆》、《民謠》、《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織葛歌》等篇中,對南明政權的腐敗表示痛心。他對清朝的苛政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廣大人民所受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詩的藝術特點是氣魄雄放、筆力遒勁,富于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王瑛《嶺南三大家詩序》評為:“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

        屈大均的《廣州竹枝詞》其中一首為:“洋船掙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不但地方色彩強烈,又是關于廣州十三行的最早文字記錄,至今仍是治史工作者研究十三行起源變革的主要史實依據。“以詩正史”,屈大均在這方面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其文沉浸秦漢,簡潔高古,品格不凡。詞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等,亦不愧為“聲情激越,噴薄而出”,“縱橫排□”(葉恭綽《廣篋中詞》)之作。

        史志

        屈大均的史學造詣也極高,貢獻很大。他的《皇明四朝成仁錄》記載了崇禎、弘光、隆武、永歷四朝死節之士的事跡,成為研究南明史所必備的珍貴資料。

        屈大均的另一部代表作《廣東新語》記錄了廣東的天文地理、經濟風物、人物風俗,它集各史志之所長,記述詳實,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成為傳世之作,歷來評價極高,當代學者譽之為“廣東大百科”。更具開創性的是,屈大均樹立了以社會經濟生活為中心的經世致用史學,并且“以詩為史”,在從封建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的過渡中起著先驅的作用。

        科技

        屈大均主張為人不尚虛華,為學不尚空談,做事講求實用,這一思想尤其表現在他注重國計民生,關心社會經濟生活方面。屈大均身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前沿的廣東,作為思想家,他比同時代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能掙脫傳統的束縛,以博大開放的胸襟歡迎并贊賞這場巨大的變革,他高度肯定了嶺南發達的商品經濟,贊美粵人的商品意識,描繪發財致富的動人景象。

        他的代表作之一《廣東新語》,雖然不是一本專門的科學技術論著,但有學者統計其涉及科技問題的篇幅占了全書的68%,有十萬字是屬于農業方面的內容,還有2/3是有關國計民生方面的記載,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廣東的經濟發展概貌。有些學者還專門探討了屈大均對自然科學的研究,認為他注重科學實踐,側重綜合研究和哲學概括,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屈大均站在時代的前列,為嶺南商品經濟吶喊助威,發揮了思想先驅的作用。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傳統觀念在近代的轉變已經在屈大均身上逐漸產生了,作為嶺南社會率先走向近代化的一位思想先驅,屈大均對后人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 壬戌清明作(朝作輕寒暮作陰)

        清朝 · 屈大均

        【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山河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 云州秋望(白草黃羊外)

        清朝 · 屈大均

        【云州秋望】

        白草黃羊外,空聞觱栗哀。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 

        風助群鷹擊,云隨萬馬來。 

        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

      • 花前(花前小立影徘徊)

        清朝 · 屈大均

        【花前】 花前小立影徘徊,[1] 風解羅衣百折開。 已有淚光同折露, 不須明月上衣來。

      • 秣陵

        清朝 · 屈大均

        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
        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
        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
        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 魯連臺

        清朝 · 屈大均

        一笑無秦帝,飄然向海東。
        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臺萬木風。
        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 古別離(日暮西風起)

        清朝 · 屈大均

        【古別離】 日暮西風起, 吹儂兩淚飛。 那能如白露, 一路灑郎衣。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