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fz19"></address>
<form id="9fz19"></form>
    <sub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 id="9fz19"></listing></listing></sub> <listing id="9fz19"></listing>
    <form id="9fz19"><nobr id="9fz19"></nobr></form>
    <noframes id="9fz19"><span id="9fz19"><nobr id="9fz19"></nobr></span>

      張繼

      所屬朝代:唐代

      張繼簡介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南陽人。天寶進士,曾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鹽鐵判官。其詩多登臨紀行之作,不事雕琢。有《張祠部詩集》。

      張繼介紹

        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第,歸鄉。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后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后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于洪州。大歷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后來其妻亦歿于其地。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后世,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豐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

        劉長卿有《哭張員外繼》詩,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輝玉潔,都是詩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元年至大歷暮年詩人二十六家的詩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張繼詩三首。高仲武評云:“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于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發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于《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以后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為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于眾口了。

      • 楓橋夜泊

        唐代 ·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南北朝 ·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閭門即事

        唐朝 · 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 金谷園

        唐代 · 張繼

        彩樓歌館正融融,一騎星飛錦帳空。
        老盡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鳥怨東風。

      •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朝 · 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 明德宮

        唐代 · 張繼

        碧瓦朱楹白晝閑,金衣寶扇曉風寒。
        摩云觀閣高如許,長對河流出斷山。

      网络怎么买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