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耐庵
施耐庵簡介
施耐庵生平
《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 施耐庵本蘇州人,據《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名彥端,系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為業,他13歲入滸墅關私塾就讀,19歲中秀才,娶季氏為妻,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因受不了達魯花赤(官名)驕橫專斷,一年后憤而辭官歸里,以授徒、著書自遣。
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水滸傳》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后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 (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于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詩一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愿辟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后,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 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將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接信后,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后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里隱居著《水滸》,他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死后建施祠,不幸毀于抗日戰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為施氏宗祠。后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后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一進為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為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為福蔭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于抗日戰火。
施耐庵紀念館
簡介 1992年,國家文物局和江蘇省、大豐縣政府撥出專款施耐庵紀念館,8月動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 (曾隸屬興化)西郊花家垛島上,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此處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氣息,游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兒洼。人們從南面的水泊橋走上花家垛,拐彎向東便是施耐庵紀念館,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478平方米。
館內結構 進入由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施耐庵紀念館”匾大門,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為雕塑家葉宗鎬所作),館內前后三進大廳,和左右側廳,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兩側的半亭,顯得結構嚴謹,饒有意趣,第一進為接待廳;二進為景仰廳,大門上方懸掛女書法家蕭嫻題額“鄉國之光”,兩旁門柱上寫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書法家臧科書、詩人童斌撰寫): 韜光養晦,一代英才居勝境; 激濁揚清,千秋峻筆著奇書。 里面 里面陳設國畫家繪制的施耐庵著書及其行蹤的圖象;有 絹制介紹施耐庵生平的連環畫48幅。鎮江書法家李宗海撰聯曰: 有舍己為人俠骨義腸,卻從魯達、武松、李逵身上畫出; 具掀天揭地深謀遠略,乃自晁蓋、宋江、吳用胸中寫來。 再向后為文物廳,上方懸掛書法大師武中奇題額“文心獨運”。兩旁門柱上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書法家陳大雨書,詩人童斌撰寫): 百回《水滸》,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間消塊壘; 一曲《秋江》,承風騷思憂治亂,五州文苑仰宗師。
館藏文物、史料 廳內陳列有關施耐庵文物、史料,分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書軼聞和社會影響四個部分,陳列有《施氏長門譜》,出土的施耐庵獨生子《故處士施公讓墓志》和《施讓地照》,曾孫《施廷佐墓志銘》等數以百計的文物和史料,為人們解開了數百年懸案“施耐庵之謎”,有關施耐庵的各種文物史料,人們還可看到許多不同版本的《水滸》。據不完全統計,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滸傳》在國內的各種版本有53種。在國外流傳也很廣,朝鮮、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國、俄羅斯、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國都有《水滸傳》的譯本,美國的譯本有《水滸傳》《水滸傳選集》《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水湃傳詞匯》、《野豬林》等。日本的譯本多達20多種兩邊側廳布置著臧克家,馮其庸等全國著名詩書畫家贊頌施耐庵的各種藝術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滸傳》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我國有中國水滸學會、浙江水滸學會、山東梁山水滸研究會、鹽城市水滸學會、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專門研究施耐庵和《水滸》,召開研究會,出版刊物。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播出后,觀眾數以億計。正如日本漢學家鹽俗溫稱:“《水滸傳》是驚天動地的快文,中國小說之冠冕,是雄飛世界文壇的優秀古典小說”。倫敦大學盧慶濱博士且曾遠涉重洋,不遠萬里來大豐白駒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僅是中國的文學巨匠,也是世界文壇的名人;《水滸傳》不僅是祖國文學藝術的瑰寶,還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精華。
施耐庵墓園
由施耐庵紀念館向西十余里 (今興化市新垛鄉施家橋村境內),為施耐庵墓園。墓前立一磚砌三門牌坊,正中橫梁上,懸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蒼松翠柏間,趙樸初手書“重修施耐庵墓記”的石碑立于墓前,鄰近還有一綠島,一條小河環島流過,人在高處俯視,卻似獅子(施子)盤繡球,因而俗稱“風水寶地”。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張惠仁有詩贊之曰:
隔岸白駒迷曉霧,盤球獅子沐晨陽。
耐庵泉下泰然臥,評說由人論短長。
施耐庵介紹
施耐庵名字由來
施耐庵籍貫考證
蘇州說:寫進族譜和祠堂 咸豐四年(1854年)陳廣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譜序》云: “吾興氏族,蘇遷為多,白駒場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蘇遷興化,復由興化徙居白駒場。其第二世處士君,揚一鶴先生曾為作墓志銘。及于施氏之自蘇施家橋來遷,即場之田廬復名以施家橋……清咸豐四年歲次甲寅處署后二日賜進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戶部主事加一級陳廣德頓首拜撰。” 而咸豐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孫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紀述》中也寫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蘇遷興,后徙白駒場。由一本而支分派別,傳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這兩段文字說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間由蘇州遷到興化,然后再遷到白駒場。 趙伯英和奇林編著的《施耐庵年譜》中說: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貞二年歲次丙申)一歲,生于蘇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彥端,字子安,號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長卿,母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歲,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歲,在季家繼續就讀。在季家就讀的時間很長,此后季先生的女兒嫁給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歲,考中秀才,同季氏結婚……” 按以上各種說法,施耐庵不僅祖籍蘇州,而且生于蘇州長于蘇州,還討了蘇州老婆,是個徹頭徹尾的蘇州人。
興化說:明朝文獻可以佐證 近些年來,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受到了學界的質疑,2003年,《蘇州雜志》發表了黃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對施耐庵祖籍蘇州的說法提出了商榷。 黃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楊新撰《故處士施公墓志銘》(即施耐庵之子施讓墓志銘): “處士施公,諱讓,字以謙。鼻祖世居揚之興化,后徙海陵白駒,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順辛未進士,高尚不仕。國初,征書下至,堅辭不出。隱居著《水滸》自遣。積德累行,鄉鄰以賢德稱。生以謙,少有操志。……景泰四年歲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鶴道人楊新撰,里人顧蘩書,陳景哲篡蓋”。 黃俶成認為,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獻。 據悉,這篇《故處士施公墓志銘》載于較早版本的《施氏族譜》。該族譜是1952年才發現的,但不幸的是,在后來的政治運動中毀失了。 1962年6月,一個有關施氏源流的文物被發現了,興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振宣在施家橋農民陳大祥家發現用于墊籮底的方磚上有字。經辨認,乃是施讓“地照”(舊時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屬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購得土地,一般刻在磚頭或石頭上,與死者靈柩一齊下葬)。此磚乃是1958年該村農民為了建豬圈,掘取墓磚時所得。后據文物部門發掘考證,這塊“地照”上的施讓,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讓。 二十年后,在施讓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轟動海內外的文物,這就是《處士施廷佐墓志銘》磚。據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孫,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貴者,墓銘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彥端(即施耐庵)“會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懷故居興化,(還)白駒,生祖以謙。……”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與前兩次公布、發現的史料、文物符合。 這塊墓志銘磚連同前引墓銘、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興化。黃俶成認為,這個世系以及所云“懷故居興化”正是“鼻祖世居揚之興化”的最有力的佐證、最明確的注釋。
吳興說:紀念館館長辨析 施耐庵紀念館的館長竇應元說,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興化,也不是蘇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對聯:吳興綿世澤,楚水封明湮”,竇應元介紹說,吳興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親施元德是搞水運的,有關史料中稱其為“舟人”,后來施元德在興化落腳,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駒場。 竇應元認為,關于施耐庵的籍貫、科舉、生卒年月等問題,一直迷霧重重,很多說法都需要進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種說法稱施耐庵在元至順二年(1331年)考中進士,”但根據元朝的官方資料,至順二年登科的進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屬猴,在35歲時取得進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歲,這些都沒有什么疑問。但如果他在元至順二年考取進士,以這個時間點往前后推算,則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據出土的文物資料,施耐庵的兒子施讓是1373年出生的,難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兒子? ” 那么,施耐庵的進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 竇應元認為,施耐庵的進士,不是通過元朝的科舉考試得來的,而是張士誠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大周,封了一批讀書人進士功名,這其中,就應該包括施耐庵。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與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論。” 竇應元說,施耐庵的很多活動與張士誠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時,應該將其和張士誠“捆綁”在一起,這樣很多謎案即可迎刃而解。 施耐庵與蘇州的不解之緣 施耐庵祖籍何處,對此學界見仁見智,尚無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施耐庵與蘇州有著極深的淵源。 在各種有關施耐庵籍貫的說法中,都提到了一個地方——白駒場,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這里長期生活過。那么,白駒場又是一個什么地方? 白駒場,是古代兩淮鹽場之一,是張士誠的故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駒場一帶,張士誠率領“十八條扁擔”造反抗元。 據記載,張士誠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經世濟民”的想法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后跟隨張士誠來到平江(即蘇州),與其部將卞元亨來往密切,后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佞臣,疏遠忠良,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采納,于是憤然離開平江,并作《秋江送別》套曲贈予同在張幕的魯淵、劉亮等人。此后,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 根據這些史實,又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觀點:施耐庵原籍興化,后又跟著張士誠來到了蘇州并逗留過一段時間,而張士誠敗亡后,明朝官府四處偵查其舊部,施耐庵為了避禍,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學者認為,施耐庵創作的不朽巨著《水滸傳》,其題材與元末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有關,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其實就是元末起義軍將領們的影子。 向東十余里,大豐市白駒鎮境內(白駒原屬泰州海陵縣,明朝劃歸興化,大豐建縣后又劃歸大豐),建有施耐庵紀念館。此地舊名花家垛,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傳》里的氣息,游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施耐庵生平事跡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記載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說他原籍蘇州,后遷淮安,為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道權貴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氣過人,為人仗義 據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后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
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為官三年后棄官回鄉 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愿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精于詩曲,但流傳極少。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偽與可信程度,至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專門為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向交情不錯,卞向張推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 從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史書鮮有記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請后仍不應征,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后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征召,潛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并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隱居作《水滸傳》,寫完后沒過幾年病逝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游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后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托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于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征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后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并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歷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寫完《水滸傳》后沒過幾年就病逝了。水滸傳至今還代代流傳!
施耐庵軼事:拳打惡霸
施耐庵鐵事:棒打無賴
有一年的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忽然看見一個惡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婦女。
他怒火頓起,用右手將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將他摔在地上。惡少嚇得連連磕頭求饒,施耐庵這才饒了他。誰知第二天,那家伙糾集了七八個無賴前來報復。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來一根粗繩,讓無賴們用繩子拴住他的雙腿,然后叫他們用力拉。可是,盡管他們一個個累得臉紅脖子粗,施耐庵的雙腳像生了根,紋絲不動。接著,他取出鐵棒,一記“烏龍擺尾”,便將身旁的一棵大楊樹“咔嚓”一聲打斷。無賴們見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個個叩頭認輸了。后來,施耐庵在寫《水滸》時,還將這段親身經歷融進魯智深在大相國寺降伏眾潑皮的情節中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