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味道
蘇味道簡介
蘇味道介紹
九歲能詩文,少有才華,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20歲中進士,早年為咸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征突厥,為書記。圣歷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為相達七年之久,深得武則天賞識。后因親附張易之兄弟,中宗時貶為眉州刺史。不久又復遷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終年58歲。
蘇味道諳練臺閣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則天時期復雜的政治環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處事模棱兩可,世號“蘇模棱”。青年時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他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艷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著有《蘇味道集》已佚,所作詩今存十六首,載《全唐詩》。
蘇味道生平
蘇味道少年時便和同鄉李嶠以文辭著名,時稱“蘇李”。高宗乾封年間舉進士,轉任咸陽尉。
吏部侍郎裴行儉愛其人華,愉逢征計空厥,引薦為管記,行書令及表啟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懷將軍時,訪才子作謝表,托于蘇味道。蘇揮筆而成,辭理精密,一時盛傳于世。
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入朝為鳳閣舍人、檢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與張錫坐法下獄,張錫從容自如,而蘇味道則席地而坐,很少進食,惴惴不安。武后聞知,將張錫流放嶺南,將蘇味道降職為集州刺史,后復召為天官侍郎,圣歷初(公元698年)復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因改葬其父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被彈劾,貶為坊州刺史,又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后因黨附張易之,受牽連,貶為眉州長史,又遷益州長史,卒于上任道中,贈冀州刺史。
蘇味道入閣擅長章奏。但為相數年以阿諛圓滑而自營,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此稱其為“蘇模棱”或“模棱手”,成語“模棱兩可”亦源出于此。
蘇味道子嗣后裔
蘇味道卒后葬欒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欒城蘇邱村。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業”做了官,只有老二與眾不同。這個老二叫做蘇份,蘇味道死后,蘇份就在眉山縣(現在的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
蘇份的第九代子孫里出了個蘇洵,蘇洵的二兒子叫蘇軾,三兒子叫蘇轍(蘇洵的長女是八娘),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蘇”。
對于祖籍欒城,“三蘇”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上經常署名為“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等;蘇轍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他的作品集叫《欒城集》;蘇東坡的墓志銘上寫道“蘇自欒城,西宅于眉”。
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蘇祠啟賢堂內,還供奉著眉山蘇氏始祖——唐鳳閣鸞臺平章事蘇味道的畫像。
蘇味道文學貢獻
蘇味道和李嶠齊名,并稱“蘇李”,并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詩人中,“蘇李”往往又與“沈宋”(沈佺期、宋之問)相提并論,他們都大力創作近體詩,對唐代律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蘇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兩人身居高位,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 蘇味道詩風清正挺秀,綺而不艷。多詠物詩。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鏤金錯采,韻致流溢,歷來為人傳誦。另外《詠虹》詩對虹的描寫刻劃亦頗值得稱道。
新、舊《唐書》著錄《蘇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應制》一首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詩。